四川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资阳  >  本网报道
  • 安岳学堂村“老中青”扶贫干部配合默契“拔穷根” 精准施策助脱贫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07-14 16:21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王建军)能否让群众稳定脱贫、长效脱贫,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首要任务。安岳县兴隆镇学堂村“老中青”结合的驻村工作队,在扶贫路上配合默契“拔穷根”,炼就成为有思想、有干劲、有节奏的脱贫攻坚队伍。

驻村工作队召开例会

激发内生动力 助农长效脱贫

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从而实现群众稳定脱贫、长效脱贫,一直是学堂村思考的重点。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首要任务。第一书记、队长余沿冶,资阳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80后,从事新闻宣传16年;队员迟铃,资阳广播电视台电台主任,70后,从事新闻宣传29年;队员秦仁伟,兴隆镇人民政府干部、学堂村上一任支部书记,60后,从事基层工作近40年。这样“老中青”的队伍搭配,让学堂村驻村工作队成了一支有思想、有干劲、有节奏的脱贫攻坚队伍。加上学堂村两委也是“60后、70后、80后”的干部结构,让两支队伍在工作思路上有了更多的不谋而合。

在火车头的带动下,学堂村不仅通过进村入户、院坝会、农民夜校、村级广播等宣传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各项扶贫政策、其他地方的脱贫典型实例,还通过开展“六个一”和先进示范表彰评选等活动,激励贫困群众努力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学堂村还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先后3次调整帮扶责任人,让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或者有更多生活阅历的同志结对帮扶生活更困难的群众。

学堂村3社蒋能清,因故失去双手,曾经气馁过、伤心过,帮扶责任人肖能是一名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老同志,经常在他家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一边鼓励他重新面对生活,一边帮助他落实该享受的政策。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蒋能清逐项落实相关扶贫政策,从他的弱项着手进行帮扶。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扶贫生活补贴、农村低保兜底、政府购买医保……一项项政策的落实,蒋能清看到了家庭的新希望。

2019年8月,蒋能清看到同社的蒋达次和李长永正张罗喂养跑山鸡,立马向村里表达了创业诉求。9月初,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有发展产业诉求的贫困户到乐至宝林镇、安岳岳阳镇大型养殖场参观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回来后,蒋能清将房子边上的几块撂荒地全部利用起来,养上了200只跑山鸡,同时带动周边5户贫困户一起养起了跑山鸡。作为学堂村的脱贫致富典型,2019年底,蒋能清被兴隆镇评为“兴隆榜样”,成了大家眼中的明星。如今,蒋能清经营着副食店、农资店……和和美美的日子让蒋能清知足又感恩。

蒋能清正在售卖农资产品

牢记为民宗旨 一心为民办事

2018年,学堂村向安岳县委组织部申请到一笔专项经费,翻修了村级阵地,设立了专门的党建知识宣传栏和党建知识角。2019年,学堂村又在联系领导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对村级阵地进行改造升级,设置了LED屏和党员风采展示栏,并在各党员家门前贴出了“共产党员户”的铭牌,让党员亮明身份。

村民谢昌甫一家常年在浙江台州打工。其妻子李作芳身患糖尿病多年,需每天两次注射胰岛素,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谢昌甫一个月好几千块的收入加上独子谢光旅的打工收入,一家人不但在台州买了房,还买了车,日子过得也是其乐融融。

2019年3月,谢光旅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双肾坏死,失去收入来源,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整个家一下陷入困境,全靠谢昌甫的收入维持生活。不幸的是,同年4月底,谢昌甫本人在务工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其脑部、腰腹部及四肢等多处骨骼和脏器重伤,生命垂危。和他一起打工的邻居周成全知道这一情况后,通过微信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村支书唐文绪。收到消息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第一时间和谢昌甫的家人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并决定由驻村工作队向帮扶单位寻求帮助,由村两委向镇上寻求临时救助和低保申请等救助。

随后,驻村工作队在网络申请善款筹集,从撰写情况说明到照片上传,仅仅3天就完成了整个申请流程。帮扶单位资阳广播电视台的干部职工一边点击发布在微信工作群里的网络筹款链接奉献自己的爱心,一边积极转发微信链接,呼吁身边的朋友们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多月的筹款期结束,共募集善款28436元,用于谢昌甫的后续康复治疗。同时,谢昌甫儿子谢光旅的低保也通过民政审核。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学堂村组建党员先锋队1支,设置卡点3个,发动党员值守137人次,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2300人次以上,劝返走亲访友人员176人次,开展“5+1”防疫监控人员38人次,为群众协调口罩3570个。

驻村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再排查工作

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稳步发展集体经济

学堂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既无优质地下资源,也无特色主导产业,交通优势也不突出的贫困村。如何保持现在的经济发展态势,巩固脱贫成效是学堂村脱贫攻坚路上的又一个重大考验。柠檬种植园是学堂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常年在园子里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0人左右,按每人每天50元的薪酬算,一个人每年大约能从园子里获得1500元-22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能从一定程度上贴补家用。

为了确保柠檬园提质增效,从2018年起,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将市级财政集体经济补助资金和林业产业补助金投入柠檬园中,并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量施放柠檬专用有机肥,着力提升柠檬的品质,使柠檬产量从2017年的亩产300公斤提高到2019年的亩产2600公斤,实现了产量质的飞跃。为了规避风险,村里积极联系中农研究院成都基地,在柠檬园中套种中药白芨80亩。经过两年的培育,白芨将于今年进行第一次采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柠檬价格低对集体经济收益造成的影响。

据悉,2020年初,学堂村集体经济首次分红,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分到红利102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