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破障碍、通梗阻 资阳探索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四三四”机制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09-10 19:20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颜铭)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部署中,资阳坚持将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和成渝大局来思考谋划,以成资同城化发展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探索为抓手,以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作等为重点,着力破解制约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等难题,加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建立“四项”机制 画好协同发展“同心圆”
建立规划协同对接机制。资阳坚持规划先行,深度对接国家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成都都市圈规划及重庆市发展规划,结合主体功能区要求,完善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配套制定基础设施、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实现各类规划无缝衔接。
建立产业发展协作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资阳加快构建工业“5+N”、服务业“4+X”、农业“6+3+1”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合作新模式,共同建链、延链、补链。重点以共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为纽带,打造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会展商务等现代产业集群,培育航空总部、航空金融、跨境电商等高端业态,协同打造成资临空经济带。
建立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同时,深入实施建设全省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诚信受益、失信惩戒长效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网络理政平台。探索构建毗邻区域水、电、气、网络等资源要素融合联通共享机制。
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动协作机制。资阳创新生态保护开发模式,与周边地区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合力推进沱江、涪江等流域污染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最亮丽底色。
创新“三项”机制 配置协同发展“助推器”
创新交通协同建设机制。资阳通过统筹区域交通整体布局,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资阳线、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乐简段)等核心项目,构建“航空+铁路+高(快)速+公交+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成资半小时、渝资一小时、天府国际机场10分钟通勤圈。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与成都、重庆等地共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探索建立跨市域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统筹推进跨市耕地、绿地等占补动态平衡。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动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资阳与成都、重庆等地人才高效聚集、自由流动。
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坚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共建园区股权利益分享机制。完善跨区域项目竞争性分配、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完善“四项”机制 弹好协同发展“协奏曲”
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资阳借助成渝两地科研优势和科技力量,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在全市转移转化。
完善深化开放合作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资阳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南达万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设成渝中部现代物流港。建设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和投资、金融、创新创业制度改革,推动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等在资阳复制推广。推动成资、渝资毗邻区域合作共建,大力支持雁江与简阳、乐至与简阳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安岳与大足、潼南建设成渝中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地名校合作;全面推进健康事业发展,依托华西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加快建设中国牙谷等项目,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统筹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成资户籍便捷迁徙、社保卡和门诊医疗异地直接结算等服务协作。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围绕建设领导有力、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专项工作组等方式加强与重点合作市(州)的协同联动,支持市级部门与其他市(州)同行业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领导、政策协同,确保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