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资阳  >  本网报道
  • “丰收、逆袭、蜕变” 资阳这个“空壳村”破茧重生!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11-16 16:49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任红英 罗怡 记者 杨颜铭)“做梦也没想到我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扶贫政策实施后,幸福的日子很快就来到了我们开田村,我也跟着脱贫了!”说这话的是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千佛乡开田村村民陈来辉。站在自家养殖场内,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往食料桶里添加饲料,成群的小鸡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三五成群地围着圆盘啄食。

几年前,他还是村里出了名的残疾贫困户,如今,他摘掉贫困帽、成功“逆袭”,走上了自主脱贫新道路。谈起这一切,他最感谢的还是村里的第一书记。

黄麟是资阳供电公司职工,2018年6月底被单位下派到开田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时间,他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完成了由城市向农村的角色转变,摸“家底”、找项目、筹资金、谋发展,活跃在扶贫工作第一线。

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村集体经济,达到户户脱贫;以“公司+村集体+农户”入股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持续增收;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风貌整治,建成通村通社水泥路。2019年,开田村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5.4万元。

村民们都说,“小黄书记来了,幸福生活也一起来了。”

召开村民大会

丰收:集体经济“破零”又“加零”  

“下雨天泥巴路,走不拢荒山地”。说的是以往的开田村。

“8月17日,和村民一起除草,发现村里大部分是荒地;地处偏僻、产业单一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需要尽快调研,看看村里需要什么,适合发展什么……”驻村两个多月,黄麟在扶贫日记里又记下一道“症状”。

如何对症下药?通过走访调研,他发现村民以柠檬种植为主,但由于柠檬收购价格因年份不同,市场需求不定,导致大家收益并不理想。

找到症结所在,开对药方才是关键。如何让集体经济实现“破零”?黄麟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摸“家底”找项目,制定了开田村产业脱贫致富规划。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入股形式,向村集体流转50亩荒地发展中药材种植,鼓励贫困户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这样一来,贫困户既可以在地里干活挣取工资,到年底还能进行集体经济分红,实现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双丰收”,形成产业兴村、产业致富。

“这个项目特别好,只要自己动起来,就一定有钱挣,家门口赚钱这种感觉太好了!”刘玉梅擦擦脸上的汗水,拧开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了一大口,休息片刻继续除草。她是开田村的脱贫户,提到这个好项目频频点赞,“每天在租给农业公司的地里干上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比外出打零工还要挣得多。”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开田村产业发展单一的问题,又实现了农户持续增收。2019年全年累计增加当地农民就地务工收入8万余元、增加土地流转费1.5万元,全体村民集体经济分红7万元,实现全村所有户籍人口人均66元分红,特困户最高获得近1000元的分红。

“黄精收成后,按商场价每斤6元至8元的价格,50亩地预计收入能达到100万元。”慢慢算起这笔收入账,黄麟显得颇为激动。

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逆袭:生态养殖敲开“致富门”

“以前从来没想过,我还能当个农场主。”望着眼前这个规模不小正在扩建的家庭农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光军无比感慨。

付光军和妻子早年间在外务工,一家人的日子不算富裕但还平顺,谁知,突然间家中3位老人接连患上大病,夫妻俩不得已便回家照顾老人,陆陆续续的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家庭生活一度进入窘境。那时起,如何摆脱贫困、摘掉穷帽成了付光军每天思考的问题。

2018年,一番打听后,付光军准备开始发展养殖业,但往往行动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条件不允许让他“无从下手”。幸运的是,黄麟的到来助了他“一臂之力”,脱贫有了“靠山”,养殖路越走越“稳健”。

得知付光军想法后,黄麟积极给他讲政策,跑项目,办理用电手续,通过无息贷款、扶贫项目和自己剩下的积蓄,协助付光军建起了一个约190平米的家庭农场。

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才是目标。为了帮助付光军更好地利用好这个大型的家庭农场,黄麟还邀请了农业局的专家到农场考察,为他制定了“走种养”结合之路,以柠檬地消耗养殖产生的废水粪便,形成可持续的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新模式。2018年底,付光军进入全村第一批脱贫行列。

“如果没得小黄书记的鼓励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根本不敢搞产业哦。”谈起创业经历,付光军更多的还是感激。算起今年的收入,他更是乐开了花,“预计今年年底能出栏300头猪,按照现在的市场价,赚50万肯定是轻飘飘没问题的!”

不仅是付光军,黄麟带领着驻村扶贫队为村里每户人家都制定了产业脱贫致富规划。如今,全村23户贫困户都走上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走访贫困户

蜕变:村子“焕颜升级”群众乐

近日,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在广场坝上一起拉家常,享受着久违的冬日暖阳,时不时传出欢快愉悦的笑声,尽情享受着村子“焕颜”后的幸福生活。

过去,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开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山高路远、贫穷落后也成了它的代名词。如今,蓝天白云下,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庭院错落有致,一幅幸福安乐的乡土画卷映入眼帘。而村里这一切蜕变,小黄书记功不可没。

黄麟的驻村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为全村改善人居环境这事他就费了不少心思。由于村里养殖家禽都是散养,鸡鸭粪便满地皆是,加之地坝没有硬化,混上泥巴,更是不好打扫,又脏又臭。眼下正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出钱补贴改厕、改厨、硬化地坝,剩余部分需要村民自己补上。

得知要自己掏腰包,不少村民顿时炸开了锅。“这么多年了,烂厕所烂厨房我们习惯了,要我们出钱改造,就算了。”“国家出好多钱,我屋头就打好宽的坝子,喊我出钱,不可能!”……见此状,黄麟并没有放弃,而是耐心解释,召集村民开大会宣讲政策,会上说不通,就会后挨家挨户做工作,对家庭确实困难的,他就根据实际情况协助规划改造重点,慢慢地多次上门协调沟通下,村民终于支持配合,全村改厕改厨改坝工作顺利展开。

看到村子一点点蜕变,村民们心“更大”了。“黄书记,如果我们村把路灯安装起,这样就更漂亮了,大家晚上还可以聚在一起休闲娱乐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黄麟将村民的愿望向帮扶单位资阳供电公司和资阳退伍军人事务局汇报后,两个单位组织捐款五万元,为村上安装了47盏太阳能路灯。

如今,灯一盏盏亮起来,路一条条延伸开,产业一户户发展起来,村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水泥路10.9公里,蓄水池11口,山坪塘3口、种植柠檬400 亩、黄精40亩,集体经济年年收入达5.4万。全村从2017年脱贫至今,没有一户返贫,2019年贫困户户平增收1000元,群众幸福指数“蹭蹭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