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资阳  >  本网报道
  • 人均GDP年均增长7.6%!“十三五”,资阳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12-11 19:20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颜铭)“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即将起航。回顾五年来的奋进历程,资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交出了一份浓墨重彩、硕果累累的资阳答卷,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

资阳城市一角

提升

综合实力上台阶  人均GDP年均增长7.6%

11月27日,一个注定载入资阳发展史册的日子。历时五年,轨道交通资阳线正式破土动工,资阳人期待已久的“成资同城梦想”终于变为现实。这是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

5年来,一个个活力迸发的企业项目争先入驻、一串串逆势增长的数据持续飘红、一段段艰辛难忘的奋斗历程阔步迈进,令人惊叹的“资阳速度”不断刷新,充分展现了资阳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和信心源泉。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生活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据统计,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7.8亿元,比2015年增加205.0亿元,年均增加51.3亿元,GDP占全省比重为1.7%。2016—2019年,全市GDP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与全省基本持平。

综合实力提升,人均GDP也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人均GDP为22824元,2019年达到31019元,年均增加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7.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3.1亿元,年均增长4.9%。2016—2019年累计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亿元。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让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上的支出也大幅增加。

五年来,资阳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坚持全面全域开放,全力推进“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建设,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支撑,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

资阳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

优化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

一座城市的产业强大程度,是这座城市能否硬起“腰杆”的关键。

去年12月19日开建的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内外墙装修装饰,建成后将成为临空经济区产业引进、研究、孵化的重要基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临空高端制造产业将在这里“发芽成长”。

9月19日,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牙谷研发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对促进口腔医疗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中国牙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提升中国牙谷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牙谷”口腔孵化园

10月28日,资阳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节气菜大会。这场全国性餐饮业界盛事有力宣传推广了资阳、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五年来,资阳产业发展硕果累累、前景广阔。造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牙谷”口腔产业更是为资阳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据统计,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0.9:35.4:43.7调整为2019年的18.3:30.6:51.1,服务业比重超过50%。非农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79.1%提高到2019年的81.7%,工业和服务业双轮支撑格局进一步巩固。

看工业:2016—2019年,全市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463.9亿元。

“十三五”时期,资阳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构建“5+N”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全市工业经济在质效、结构、创新、融合、绿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看服务业:2016—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1735.3亿元。与2015年相比,投资占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作为资阳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201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8.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5%,首次成为GDP中占比最大的产业门类。加快构建 “4+X”现代服务业体系,聚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医养4大支柱型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农业“6+3+1”产业体系发展势头良好,工业“5+N”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服务业“4+X”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全市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澎湃有力。

轨道交通资阳线线路走向示意图

增速

交通事业发展上演“变脸”大戏  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2387公里

五年来,在“真金白银”投入下,资阳从“通”到“畅”,由“好”转“美”,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线路不断丰富,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不断延伸。

大时代呼唤大交通,大交通助力大发展。十三五期间,资阳交通建设事业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变脸”大戏。

据统计,2019年,全市交通完成投资95.8亿元,是2015年的1.2倍。

全市公路总里程由2015年的12176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123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15年的175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279公里。运输能力也不断提高,2019年客运周转量达10.3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达到423.2亿吨公里。

回看2015年,成渝客专通车,资阳北站正式运营,高铁红利迅速点燃了经济发展提速引擎。2020年11月27日,轨道交通资阳线开工建设,资阳人期盼已久的“成资同城梦”照进现实,也标志着成资同城化迈入“轨道同城”新阶段。交通的多样化、便利性让资阳全面融入成都半小时生活圈,百姓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远远不止一点。

除轨道交通资阳线外,备受关注的成资渝高速也将在今年12月底通车。目前已完成路面全幅沥青铺设、护栏安装、桥梁伸缩缝填补等工作,正在进行收费站、服务区等建设收尾工作。建成通车后,将加强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的直接联系,显著改善资阳交通条件,并惠及数百万人口生产生活,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此外,成达万高铁即将开建,已启动成渝中线高铁、成都外环铁路、老成渝铁路改线等前期工作,成自高铁、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加快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三高速”,“7高11轨16快”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五年来,一个个规模空前的交通建设项目,筑就了条条“高速路”。润物细无声,交通巨变带给资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那些更大更深层次的“红利”,在日后的发展中都将逐一显现。

凤岭公园

改善

民生答卷绘满幸福底色  美好向往“兑现”

2019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18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4%,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6424元增加到2019年的36236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8.3%,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末全市住户存款余额1070.6亿元,比2015年增加131.9亿元。

2019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28.3亿元,比2015年增加0.3亿元。

几年时间,建立了更完善的医疗保障合作机制,成资两地共有万余家医药机构开通异地联网结算。

一项项数据折射出“民生情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稳步推进……随访街头百姓,都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几年,资阳城市面貌变化翻天覆地,这几年,资阳以崭新姿态实现精彩跨越。”

穿行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举目四眺,幢幢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沱江岸边,件件民生实事开花结果。当下,各种道路改造项目如火如荼进行,城市绿化提质工程稳步推进,它们与机器轰鸣的工地、加班加点的项目建设者一道,勾勒出资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美妙画卷。

城区,湿地公园、字库山公园以及改造提升后的凤岭公园都成了一处处风景区,市民出门便见山水;九曲河综合整治后重展新颜,天府花溪景区美不胜收;万达广场、曼购中心、西南电商城、圣高广场,让大家购物休闲两不误,生活更加便利。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厕所革命”也稳步推进。8月28日,资阳市启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三年攻坚行动,主要针对城镇老旧小区内道路、供排水、绿化、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施更新改造,计划投资8亿元3年内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364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几年,资阳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下“愚公志”,下足“绣花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实施精准攻坚,全市实现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以实打实的成绩交出了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随着同城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成资两地在教育、医疗、户籍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互动合作,在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名医专家团的优质诊疗服务。

十三五期间,资阳城市功能配套和城镇化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以文字和图纸确定下来的城建目标、民生项目渐渐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五年来,创新发展动力澎湃,协调发展多点开花,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开放发展引领潮流,共享发展惠及民生,“资阳速度”“资阳模式”不断刷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