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资阳  >  本网报道
  • 川中旱区不再“渴”!毗河供水工程今日正式通水 400余万人圆了“吃水梦”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7-06 15:26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颜铭 摄影报道)“老人家盼了一辈子的事今天终于实现了!”7月6日,在资阳市乐至县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现场,姚孝吉感慨万分。

父亲姚四海寻水65载,徒步上万里,只为乡亲们能一饮甘泉,如今,梦想成真,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建成,旱区“十年九旱”的缺水现状将得到极大缓解,“这下父亲可以彻底放心了!”

苟家滩取水枢纽

7月6日,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举行,通水仪式采取“一主三辅”形式进行,在成都市新都区设置主会场,分别在成都市简阳市、资阳市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设置三个分会场。

毗河供水工程是我省“五横六纵”水资源战略配置体系的重点骨干工程,也是川中旱区人民盼望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毗河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这是省委、省政府关心民生福祉、造福旱区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也是资阳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喜事。”资阳市委书记廖仁松表示,这不仅让旱区人民生活用水有了可靠保障,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资同城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灌区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水仪式现场

通水!

川中旱区不再“渴” 惠及资阳151万人   

资阳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属重度缺水地区,“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是资阳的真实写照。

为扭转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作出上马毗河供水工程的决策部署,拉开了“人工天河”建设序幕。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资阳段由总干渠及新生充水渠、十里河充水渠等12条干支渠组成,其中总干渠长81公里、其他干支渠长207公里。

全国最长的单座渡槽——蒋铜渡槽

记者了解到,按照工作部署,资阳市牵头工程前期及建设推进工作。成都、遂宁、资阳3市9县(市、区)坚持“一盘棋”“手挽手”,紧密协同配合,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

附近居民早早来到现场

历时几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资阳境内乐至县、安岳县、雁江区城乡人口151万人,润泽良田102万亩,为灌区人民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5月24日至6月18日,在进行试通水后,总干渠上游来水流入安岳县朝阳水库,支流来水流入十里河水库,通水流量2—6立方米/秒。

姚四海的开渠引水图

圆梦!

老人寻水65载终如愿 二期工程力争明年开建

引来源头活水,造福灌区人民。一个世纪民生工程、重大水利工程、创造辉煌的工程,润泽了旱区民心。

“以后再也不用受缺水之苦了!”一大早,安岳县鸳大镇易红村村民罗显仁专门来到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以往,村里因为缺水,多年干旱造成庄稼无收,群众生活生产用水较为困难。如今,毗河一期正式通水,用水窘境将不复存在。

和附近群众一样,姚孝吉也早早来到了通水仪式现场,“如果父亲还在世,看到这一幕,一定很欣慰。”

姚四海

姚四海老人是资阳市乐至县回澜镇人,65年风吹日晒,从青丝到白发,在丘陵间独自穿梭,用脚步丈量着土地,只为寻找解旱水源,让乡亲们饮上甘泉。直到弥留之际,躺在儿子怀里,他嘴里依旧念叨着为此奉献一生的“水渠”。

如今,千百年来制约着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缺水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川中老旱区人民盼水、通水的梦想实现,姚四海也终于圆梦了。在通水之际,姚孝吉将一瓶流到乐至的毗河水洒在了姚四海坟前。

望着缓缓流淌的毗河水,曾任乐至县县长的王隆瑛也如愿了,“终于通水了,十分振奋!”87岁的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到以往的旱情,他连连摆手,“干旱年年有。”在他的记忆里,发生旱灾时,溪河断流、井水枯竭,农田大面积减产,土地裂缝大得能伸进去一只手。而眼下,毗河通水,彻底解决了“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问题,让川中旱区彻底变成千里沃野。

卢家坝渡槽

一期工程通水,二期工程也在快马加鞭做准备。“目前正在抓紧做可研报告,争取明年上半年获批,下半年开工建设。”资阳市水务局局长张团结告诉记者。

据悉,毗河供水二期工程主要包括新建5座中型水库、扩建1座中型水库,建设骨干渠道33条、487公里,设计灌面262万亩、供水人口259万人、年引水量5.22亿立方米,重点解决“蓄水”和“调水”问题,功能效益占毗河供水工程的三分之二。

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整个工程“引”“调”“蓄”总体功能,惠及旱区群众489万人,实现灌溉面积417万亩,彻底解决川中旱区“缺水之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