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方广村:蚕宝宝吐出“金丝线”织就村民致富小康路

2022-10-30 15:14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资阳10月30日讯(王建军 报影报道)“喂,桑叶4毛1斤,你家的可以摘来卖。”10月20日下午,乐至县东山镇方广村党总支部书记吴世军正在挨家挨户给村民打电话,告知他们明日将有企业进村收购桑叶,让每家多采摘桑叶出售。

2020年,方广村实现产值超亿元,达到1.2亿元,全村人均收入22000元以上,预计2022年人均收入26000元以上。

过去普通的方广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

           
制作蚕丝被

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人才兴则堡垒强、产业旺,振兴乡村关键在人才。”吴世军在淡到方广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时候,肯定地说。

近年来,方广村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创新“党建+”模式,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选优配强村“两委”9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以能吃苦、敢担当、体民情、守民利标准,培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2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森林防火、治安巡逻、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形成村干部竞争上岗的良好态势。

“今年只养六季蚕,最后一季那张蚕种卖了3370多元。”在方广村六社唐素介绍,她今年只有两亩桑田,每季只能养一张蚕,相对2021年,她全年养蚕收入同比少了一半。

一旁的吴世军道出实情:“唐素工作太忙了,她还当着我们村六社的家。”

原来养了四十多年蚕的唐素,是全村有名的养蚕能手,但她作为方广村六社的社长,不仅要养好自家的蚕,还要入户帮助指导村民种桑养蚕,“连到村里的专合社做工,村民们也要我领头才行。”

据悉,乐至县乐山镇常年选派18名涉农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组成6支农业科技宣讲队,每月进村入户开展蚕桑、养殖等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定期开展“能工巧匠”“农业能手”评选活动,已有12名本土实用人才、致富能手脱颖而出,带动周边农户300余人发展产业。

千株桑苗万两金

近年来,方广村以农业农村改革为契机,抢抓建设中国桑都重大机遇,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桑旅融合,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已建成桑园3200余亩,栽植桑树180万株。

“桑叶尖可以用来做桑茶,桑树根可以入药,桑葚酒远远地供不应求,连最后没有蚕吃的桑叶也可以做成饲料,喂出的鸡鸭都卖的比一般的鸡鸭贵。”说到村里的蚕桑产业,吴世军是如数家珍、妙语连珠,“老话说的好,千株桑苗万两金。我们村要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大力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据介如,该村还创新探索“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返租倒包等模式,先后引进浙江丝绸之路集团、旺亿农业开发公司等5家企业,投资近1.1亿元,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养蚕。

同时,高规格建设桑黄菌厂、桑枝切片厂,年产值达1.2亿元;开发“桑城牌桑叶茶”“蜀韵蚕丝被”等20余种特色产品,年产值达1100余万元。

鼓了“钱袋子” 装满“粮袋子”

每年方广村养蚕一般是六季或七季,但这个季不是一年四季的季,而是指一张蚕种从孵化小蚕到吐丝结茧,这个时间大约在28-30天。

“每年村民就忙6个月左右。”吴世军介绍,以前忙完了养蚕季,年纪大的就在家喂点鸡鸭等家禽和管理桑田,由于全村桑田面积大,村民的米面粮油都只能在市场购入,“看着桑树间的空隙地,村干部都忧心忡忡”。

粮桑套种,村里面说了好几年。

但在不伤及桑树的情况下,种什么最科学?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难题方广村两委没有退缩,他们找到了乐至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分析土质,最终得到了答案,可以种秋土豆、大豆、玉米和油菜等。

确定了粮商套种,以粮为主的思路后,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开展粮桑科学套种,并引入相关企业开展实施规模化种植。同时,还开荒拓荒集体土地,大力实施“粮桑套种”150余亩,让村民鼓了“钱袋子”同时也不忘装满村民的“粮袋子”。